找到相关内容4412篇,用时8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法螺作为持物象征意义?

    无量音声佛顶,即以法螺为持物及标志,为三佛顶之一,主要在表彰佛陀以无量妙音说法,使众生各得开解。其尊形身呈黄色,左手持莲花,上螺贝,右手立掌,曲食指、中指。 此外,为于胎藏界最外院南方之金翅鸟,其尊形呈吹奏法螺装。此类持物常见的诸尊另七俱胝 佛母、生念处菩萨、迦楼罗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0178020.html
  • 问:四十、六十、八十《华严》不同?

    是三种译本的不同。六十《华严》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,四十《华严》为唐朝般若三藏所译,八十《华严》为唐朝实叉难陀所译。其中,四十《华严》只是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这一部分,而六十《华严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3678095.html
  • 问:俱有缘和增上缘区别?

    俱有缘就是辅助亲因缘感果的缘。而增上缘是不碍他法的产生,所以,俱有缘亦具有增上缘之意,俱有缘是属於增上缘,增上缘不一定是俱有缘,譬如亲因缘。亲因缘是感果的主因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047812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性,与凡夫的本性,差别?

    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,只是迷悟染净有别。性在迷染时,说是凡夫性;性在觉悟时,说是佛性。佛性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不增不减是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。佛性轮回六道,迷失穷劫,未曾减,佛性觉悟彰显,未曾增。 华严经云:“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”(如本法师著《佛学问答》)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7034578245.html
  • 耕云先生答:诵经与持咒不同?

    诵经持咒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,因人的不同而差别。咒就是总持,就是一心,就是真心。一心就是一念不生,就叫大总持。咒只发音,如果把意思注释出来,那你就生心了。最简单的是六字大明咒,嗡,嘛尼──升起大宝,巴米──莲花。吽──破碎。咒不是不可以翻译,大悲咒都可以翻译,但是翻译以后,心就不容易统一了,使持诵的人不易到达念而无念。佛法入门是以无念为开始,而佛法的究竟就是不二法门,真正的无念就是念啊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17321283818.html
  • 明一法师答:为人助念好处?

    明一法师答:我们学佛的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帮助别人念佛,尤其是帮助病人和临命终的人念,这里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叫“助念”。帮助别人念佛实际上是为自己念,因为在你帮助别人念的时候,自己本身就在念。同时,因为你在帮助别人念,会一种更高的神圣感和责任感。所以,你在念的时候应该会更加专注,和更加效果。是平时所达不到的,更加效率的。 当然,由于种种原因,很多人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明一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21524485133.html
  • 问:现身佛与法身佛区别?作解?

    现身佛,经云化身佛。因变化而现起,如世俗化装然。又云应身佛,因众生所感而应现,如对人道则以人身应而现人身。法身者,一切事理统称为法,身积聚义,又依止义,此佛为一切法所积聚,又一切法所依止者,故名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8250885162.html
  • 问:供花、果、燃灯、香意义?

    在佛案前,一般都供以花、果,并燃点灯、香。究竟其中什么意义呢?是不是用来装饰?抑或是给佛菩萨闻的,吃的呢? 在佛案前供花、果、灯、香,其实都具有教育的意义。并非一般人以为去探访朋友,多带几个鲜果,一束鲜花,以表示友善那么简单。供奉的佛像是用木、石等物塑成,又怎么会吃、会闻,更不会看,那又怎么需要你点灯去照明呢? 那么为什么寺庙或家中的佛案前,又放满那么多花、果,并且入寺庙都习惯烧支香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90285299.html
  • 佛教流行和中国人开始过生日之间联系?

    豳风·七月》云:“跻彼公堂,称彼兕觥,万寿无疆。”有人说这“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在寿筵上为人祝寿的热闹场面”(杜家骥《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》),这恐怕是臆测之词。综合全诗来看,这句诗无非是劳动人民辛苦一年之后举杯互相庆贺之词,不是具体向某人祝寿,更无关寿筵。   魏晋以后,陆陆续续了生日的说法。《颜氏家训·风操篇》曰:“江南风俗,儿生一期,为制新衣……自兹已后,二亲若在,每至此日,尝酒食之...

    李子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20292848.html
  • 猫咬死老鼠与人打死老鼠不同?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92898.aspx